【学党史 悟初心】衣食住行看变迁
今年是建党100周年,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,使我们伟大的祖国从站起来、到富起来、再到强起来的100年,更是十几亿中国人民生活发生巨变的100年。衣服从灰、黑、蓝到个性化的多姿多彩;饮食从吃饱肚子到养生健康;住房从茅草房、青砖瓦房到楼宇林立;出行从自行车到私家车、高铁和飞机;生活用品也从过去的“三转一响一咔嚓”(自行车、缝纫机、手表及收音机、照相机)到大哥大、智能手机和电脑以及各式各样让人眼花缭乱的智能高科技产品,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变化也随着时代的大潮与时俱进。
首先,从“衣”说起 。记忆中,“新老大,破老二,缝缝补补破老三,坠根茄子是老四”。到了冬季,景象更为一番特别。远看穿的像冬瓜(大人小孩里三层外三层穿的鼓鼓囊囊棉袄和棉裤),近看穿的像火叉(那时人大多很瘦,胖子极少,两腿直立的样子),两脚蹬着千层底(的棉鞋),乡间田头笑哈哈。不过,这些都是纯手工制作纯棉的,农村的姑姑嫂嫂们一个个心灵手巧,一有空就边晒着太阳边聊天边纳鞋底。进城走亲戚,每次总能带回很多旧衣裳。那时候冬天虽然穿了很多很多,但还是感觉很冷,冻手冻脚冻耳朵是常有的事。随着时代进步,衣服和鞋也在不断变化,如皮鞋、羊毛衫、羽绒服等也开始普遍出现。我们现在衣服除了款式、颜色丰富多彩,材质也是充满科技含量,防水的、防风的、隔热的、保暖的等等,冬天的羽绒服也多是轻薄型,人们冬天基本上里面衬衫或T恤外面套件羽绒服就OK了,爱美的女孩子则穿着短裙露着大腿套着艳丽的羽绒服,成为街头巷尾的风景。服装服饰的变化充分反应了社会人文背景和社会状况,也折射出所处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内心情感。从过去灰黑蓝的“干部服”、“中山装”,到现在的人为“补丁衣”、“破洞裤”等时尚多元化服饰,恰恰体现了我国社会和思想不断革新和向前发展的进程。
第二,说“食” 。中国的春节最能集中反映人们的餐饮文化。过去每年年底人们就早早准备各种过冬的食物,家家都有腌制用的大缸,纷纷上街购买白菜、鸭、鱼、肉类,回家撒上盐和一些作料放入缸中进行腌制,香肠也都是自己亲自调制自己装。回想起母亲当年腌菜的情景:在缸里一层一层腌制白菜,虽然累点,但是也充满了制作美食的快乐。除夕时候的年夜饭甚至从早上就忙活开了,贴对联、备年货,从早到晚洗菜烧菜备料等等,虽然忙,人人都能感受到那份浓厚的年味。记忆中的沧桑巨变,最让人们感觉真切的就是菜篮子、米袋子的变化,从“有啥吃啥”到现在“吃啥有啥”,过去冬天吃不到的时令菜,现在很多都四季常有,而且饭馆也多了很多,什么时候想吃饭都可以找到还在营业的馆子,并且四面八方的口味基本都能吃到。所以,年夜饭现在很多家庭都选择在了大饭店,省心省力还有好味道,但是吃完年夜饭回到家,有的家看春晚,有的家兄弟姐妹打麻将,不亦乐乎!这几年,人们对健康饮食也是越来越注重,不再追捧肯德基、麦当劳等洋快餐,而是热心于少盐少油少大荤、低糖低脂饮料精、五谷杂粮互调节、水果蔬菜果盘拼等健康养生食品,人们的饮食已经从生存型和尝鲜型转向多样型及健康型了。
第三,说“住” 。我对自己住房的变迁是深有感受的。记得小时侯,家里很穷,家里的屋顶是用稻草搭起来的,那时都统称“草房”。记得全村四、五十户人家,只有两家是瓦房,一个是“老工人”家,另一个是村长(那时叫生产队长)家。到了上初中,我和姐姐都到了公社初中部上学,经常看到有人用板车拖着编织好的草袋去砖瓦厂卖,一张四毛钱左右。我就和姐姐商量,利用寒暑假能不能做点活,当然,要父母同意。一开始,父母是坚决反对的,因为他们怕耽误我们的学习,要知道,当时农村的父母让孩子读书是很不容易的。幸好,那年暑期期末考试成绩不错,数学抽考全年级第一,老师还来家访表扬。这样,打草袋的事父母就答应了,父母花了点功夫找来些木料,请木工做了个编织机。我和姐姐利用50天左右的时间就打了1000多个草袋,平均每天20多个,当年夏天就卖了将近400元。上学期间,我和姐姐利用晚上时间,每天坚持打3至5张。到了第二年,一天,父母向我们宣布特大消息,我家在砖瓦厂预定了大瓦。父母表扬了我和姐姐,说是也有我们的功劳,这年我家草房翻成瓦房了。直至今天,草房变瓦房的事依然深深记在我的脑海里,尽管那时的瓦房早已不在了。
成年后,我参加了工作,一开始是租房,后来政府给安排了一套房改房。因房子面积小,又置换成新房。现在想来,这房子已经过几番变化。简直就象魔术般折来腾去。现在回到家乡,楼房、庭院也早已代替了过去的草瓦房。
过去住房也没太多讲究,什么光线、格局、暖气、装修等都没有,只求一个干净整洁。国家的住房改革从福利分房,到住房商品化,再到构建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,造就了现在的住房变化已经是日新月异、楼宇万千。过去楼房没有电梯能有个5-6层就已经非常高了,而现在5-6层楼那种都属于复式、低密度高档小区了,一般高楼都属10层以上小高层。住的配套设施像煤气、暖气、网络、有线电视等也是一应俱全,很多家用电器也都智能化了。但是人们到家以后,邻里之间接触少了、交流少了,见面生分的很,隔壁邻居、楼上楼下陌生的很。
最后,说“ 行”。行的方面变化就更是翻天覆地,“三转一响一咔嚓”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是什么了,但它们却是20世纪七十年代家庭生活中的“奢侈品”,而自行车占首位,是那个年代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。
由于当时实行计划经济,购买自行车必须凭票,特别对那些要结婚的年轻人,自行车成了结婚必需品之一,但要想买上一辆,可谓“一票难求”。所以一般都是靠“11号小宝车”即:双脚走。我在元山中学上学期间,星期天经常是几个同学结伴上巢县城,要走2、3个小时。地理老师是上海人,有辆永久牌自行车,经常进出校门骑着自行车,同学们羡慕极了。70-80年代,人民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,因此中国被世界称为“自行车王国”。
90年代,摩托车成为人们的新宠;2000年左右,地铁、轻轨、公交车、出租车、私家车、电动自行车慢慢占据城市交通重要位置。现如今,科技的进步为人们迎来了一个共享时代,共享单车、共享汽车、网约车等开始进入大众的生活,更加便捷的出行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。
春运期间最能体现出“行”的变迁。在外打工、工作或者生活的巢湖人,年底都从四面八方回来团聚,回家方式基本涵盖了飞机、高铁、长途客运、私家车,网约车等,只要你想回来,总是有一种或者几种方式让你按时回来。作为高铁站的巢湖东站现在已建成通车,即将建成的商合杭高铁柘皋站,这将进一步拉近巢湖和祖国各地的空间距离。但春节期间你只要一出门就会发现,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,大街小巷车来车往,像大型商超、购物中心或者电影院附近还会出现找不到车位的现象,人们也不时发出感概,有些牢骚,但同时也体会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文化水平的极大丰富,很多过去难以想像的现在都实现了,甚至超出预期。
衣食住行的变迁,正是集中展示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个个成就。辉煌的100年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奋斗的史诗,除了衣食住行,祖国还创造了令世人赞叹的像复兴号运行、C919大型客机上天、北斗卫星成网、嫦娥奔月、航母入海等一个个伟大奇迹。而如今的巢湖市坚持“工业立市”战略,抢占先机、攻坚克难,正加快建设生态绿色的山水名城和创新开放的产业新城,为率先打造优质优良宜居宜业的生态高地迈出坚实步伐,奋力谱写新时代美好巢湖的新篇章!
最后以一首小诗概括一下“衣食住行”的变迁,共勉:
两袖清风传佳话,巢湖美食加三瓜;
楼宇民俗有情调,丰田宝马凯迪拉。